目前,国内主要针对A2/O工艺进行研究UCT工艺作为一种新型脱氮除磷工艺,对其关注较少。本实验主要研究了UCT工艺污泥接种后的启动运行和稳定运行阶段对COD、NH4+-N和TP的去除情况,从而考察该工艺对高氨氮污水的处理效果。
一、实验部分
1.1 材料与仪器
生活污水,取于某大学家属区,水质见表1,属于典型低C/N值的城市生活污水;接种污泥,取自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池,MLSS约为10g/L。
JMP-5000变频潜水泵;CM-05多参数水质测定仪;TU-1810分光光度计;Mu/Li3620IDS水质多参数测定仪;MilwaukeepH56笔式酸度计。
1.2 实验方法
工艺流程示意见图1。
实验装置主体由PE材料制成,装置为圆形结构,直径为180cm,设计处理水量为5m3/d,水力停留时间(HTR)24h,厌氧区、缺氧区、好氧区HRT为1:2:5,好氧区采用微孔曝气的方式。在厌氧区和缺氧区内均设置竖向插板,污水在厌氧区和缺氧区呈推流状态,大大增加了污泥的碰撞几率,有利于提高污泥浓度(MLSS),提高处理效果。
系统的曝气采用空气泵,其出口流量为250L/min,流量采用LZB玻璃转子流量计计量,曝气转子流量计量程为8m3/h,气提转子流量计量程为4m3/h。调节罐内放置了两台JMP-5000变频潜水泵,最大流量为5000L/h,最大扬程为6m,潜水泵一用一备。污泥回流、硝化液回流和缺氧混合液回流均采用气提技术,通过控制气量控制回流量,每个回流量所对应的气量均由相应的玻璃转子流量计控制。
实验启动时生活污水的水温为(24±3)℃,接种污泥的体积为3m3。污泥接种后闷爆Ah后,2m3的生活污水填满系统,由于污泥浓度大,活性好,因此采用连续培养的方式进行污泥培养与驯化,以缩短污泥培养的时间。
系统的启动与运行参数如下:在启动阶段,进水量为0.21m3/h,曝气量为8m3/h;硝化液回流比为100%,污泥回流比为100%,缺氧混合液回流比为100%;在运行阶段,硝化液回流比为200%,通过调整曝气量控制好氧区溶解氧浓度为1?2mg/L,SV值为30%?40%。
1.3 分析方法
水质指标主要采用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中的标准方法进行测定。COD采用多参数水质测定仪测定,NH4+-N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,TP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,MLSS采用重量法。
二、结果与讨论
2.1 UCT工艺的启动
2-1-1 COD去除率
由图2可知,在启动阶段,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良好。第1?3d,出水COD平均浓度为55mg/L,对COD的平均去除率达到80%以上,这与接种污泥的数量与浓度有很大关系,使系统刚启动,就具有了高效的COD去除性能。在3?11d,出水COD平均浓度为41mg/L,达到GB18918-2002出水一级A标准。随着污泥继续培养,COD的去除效果进一步提升,出水COD的浓度逐渐降低,从第11d开始,去除率缓慢上升,最高达96.41%,平均出水浓度为16mg/L,同时,好氧区的菌胶团密实,出现了大量轮虫,说明出水水质良好。当COD去除率高于80%,启动驯化阶段结束,开始进入下一阶段研究。
2.1.2 NH4+-N去除率
启动期间NH4+-N浓度的变化见图3
由图3可知,在1~9d,进水NH4+-N平均浓度为85.1mg/L,出水NH4+-N平均浓度为25.5mg/L,平均去除率为70.04%,这可能与进水NH4+-N浓度高有关,高氨氮污水对硝化细菌的活性有影响,硝化速度慢,无法在限定的水力停留时间内完成大量NH4+-N的转化。再者,系统启动培养时间短,而硝化细菌的污泥龄较长,接种污泥中硝化细菌数量少且对高氨氮污水要有适应生长期。在9~19d,NH4+-N的去除效率显著提升,平均去除率为96.03%,最高去除率达到99.73%,出水NH4+-N浓度显著降低,出水NH4+-N最低浓度为0.25mg/L,在最高去除率情况下,出水NH4+-N实现零排放。培养驯化阶段,装置对NH4+-N的平均去除率达到83.04%,这说明硝化细菌培养驯化已完成,适应了高氨氮生活污水的抑制作用,细菌菌群活性较好;同时,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驯化,系统中富集了大量的硝化细菌,使系统可在高氨氮的情况下完成硝化。
2.2 UCT工艺稳定运行效果
2.2.1 COD去除率
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见图4
由图4可知,进水COD平均浓度为211mg/L,出水COD平均浓度为36mg/L,平均去除率为82.94%,达到GB18918-2002的一级A排放标准。
进水中NH4+-N浓度过高会对COD去除造成影响,使出水COD略高于一般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。本实验中,出水COD平均浓度较低,可能是进水中70%的COD在厌氧区和缺氧区被去除,仅有少量的COD在好氧区被氧化去除。进水中TP浓度高,为厌氧释磷创造了条件,在此过程中,聚磷菌需要消耗大量的易降解有机物;在缺氧区,由于进水中NH4+-N浓度较高,使污泥回流中携带大量的硝酸盐氮,反硝化细菌利用硝酸盐为电子受体,COD作为电子供体,使COD从缺氧区被进一步去除,剩余的生化性较差的COD进入好氧区,被好氧区的微生物降解利用。
2.2.2 NH4+-N去除率
系统对NH4+-N的去除效果见图5
由图5可知,进水NH4+-N平均浓度为87.8mg/L,出水NH4+-N平均浓度为1.9mg/L,平均去除率为97.84%。NH4+-N在厌氧区和缺氧区大幅度下降,分析原因:缺氧2的NH4+-N浓度低于进水,通过回流作用,把进水的NH4+-N稀释;同样,在好氧区,NH4+-N转化为硝态氮,污泥回流和硝化液回流进入缺氧1,其所含NH4+-N含量远远低于进水,使进入缺氧区的NH4+-N浓度进一步降低。在缺氧区内部,NH4+-N浓度有所下降,但降低幅度比较小,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生长对氮元素的需要所致。
硝化菌是一种自养菌,有机基质浓度不是限制其生长的因素。但高浓度NH4+-N会抑制硝化细菌的活性,影响出水水质。范举红在研究高NH4+-N对A2/O系统的影响时指出,当进水NH4+-N浓度增大,工艺运行就会出现异常。为降低高NH4+-N负荷对系统的冲击,系统采用大回流比稀释的方法,使系统的NH4+-N在进水好氧区之前就大幅度下降,使硝化细菌保持较好的活性。
2.2.3 TP去除率
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见图6。
由图6可知,进水TP平均浓度为12.81mg/L,出水TP平均浓度为5.34mg/L,平均去除率为58.31%。前21d进水TP平均浓度为13.30mg/L,出水TP平均浓度为6.53mg/L,平均去除率为50.90%;第21d,系统排放剩余污泥。在22?29d,进水TP平均浓度为11.46mg/L,出水TP平均浓度为2.07mg/L,平均去除率为81.94%。系统排泥后,TP去除效果明显,出水TP平均浓度由6.53mg/L降低到2.07mg/L,去除率提高了31%左右。第21d后,系统不排泥,出水TP浓度逐渐增大,由此可见,排泥可以提高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,污泥龄对于TP的去除至关重要,不排泥使TP在系统中循环往复的释放和吸收。在A2/O工艺中,回流污泥含有大量的硝态氮,破坏了厌氧环境,影响厌氧释磷效果。在UCT工艺中,污泥先回流到缺氧区,再由缺氧区回流到厌氧区,从而避免了硝态氮对聚磷菌的影响。在UCT工艺研究中发现了反硝化除磷现象,系统流程TP变化见图7。
在UCT工艺中,厌氧区为聚磷菌提供了良好的释磷环境,使聚磷菌在厌氧区充分利用易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进行PHB的合成与储存,释放磷的含量大约为2mg/L。随后在缺氧区反硝化除磷菌以硝态氮为电子受体,以体内的PHB作为能量,过量吸收磷,同时实现对硝态氮的去除。在缺氧区,吸磷量大约为7mg/L。缺氧区出水剩余的TP在好氧区继续被吸收,好氧吸磷量大约为3mg/L。在实验中发现,出水的磷浓度大于好氧区,主要是因为沉淀池污泥浓度较高,消耗大量溶解氧,造成沉淀区溶解氧不足,污泥在沉淀池释磷,同时伴随着反硝化脱氮的进行,造成污泥上浮。鉴于此,应减少沉淀区MLSS,或者增加后续化学除磷工艺。同时,对于实际工程而言,沉淀区的MLSS不能过大,否则会造成沉淀区释磷或者“跑泥”现象,影响系统稳定运行。
研究发现,在普通的活性污泥系统确实存在反硝化除磷现象。吴昌永等利用实验室装置研究了A2/O工艺中的反硝化作用,系统中缺氧区吸磷量占总吸磷量的36%。吕亮研究硝化液回流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时发现,当硝化液回流比为300%,反硝化除磷效果最好。系统的除磷率为94.5%,系统的反硝化除磷占总除磷量的比例为98.4%。
三、结论
(1)UCT工艺启动运行周期短,在启动运行初期中,对COD和NH4+-N平均去除率为86.17%和83.04%左右,出水COD和NH4+-N平均浓度满足GB18918-2002一级A的标准。
(2)系统稳定运行阶段,对COD、NH4+-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.94%,97.84%和58.31%,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36,1.9,5.34mg/L。
(3)70%的COD在厌氧区和缺氧区消耗,进入好氧区的COD较少,同时系统回流比较大,避免了进水中较高浓度的NH4+-N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。
(4)依靠大曝气量实现对NH4+-N的去除,硝化效果较好,NH4+-N最高去除率为99.73%,基本实现NH4+-N零排放。
(5)高NH4+-生活污水有利于缺氧区的反硝化除磷,排泥能降低出水TP浓度。
(6)对于高氨氮生活污水,需要加大硝化液回流比和增加缺氧区体积,以强化反硝化除磷效果
如需要产品及技术服务,请拨打服务热线:13659219533
选择陕西博泰达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,你永远值得信赖的产品!
了解更多,请点击www.botaida.com